湖北日报讯(记者韩晓玲、通讯员章元元、党波涛)10月25日,首届桂子山基础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。论坛主题为“基于课堂观察的初中教学改革”,汇聚了全国基础教育界权威专家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、知名中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代表等近400人。

论坛现场(主办方供图)
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周鹏程在致辞中表示,论坛立足桂子山深厚的百廿年教育文脉,定位为国家战略的实践场域、教育创新的孵化基地、协同育人的交流平台,旨在通过高校学术智慧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,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。
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朱俊表示,将全力支持高校与中小学深度合作的此类创新平台建设。武汉市教育学会会长夏春胤认为,论坛在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。

专家在论坛上作报告(主办方供图)
本届论坛创新采用“四位一体”的研讨模式,通过“主旨报告+课堂观摩+学术点评+平行论坛”的多元形式,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。
在主旨报告环节,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佑清从理论高度阐释了“学生为本与学习中心”的教学改革精髓,为课堂观察提供理论支撑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苏建祥、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部校长江兴隆分别分享了“三导四学”课堂模式和校本化实践案例,实现教育理论与一线实践的精彩对话。
与会代表聆听主旨报告(主办方供图)
论坛特别设置了课堂观察环节,与会嘉宾走进语文、数学、物理三科真实课堂,观摩由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部教师执教的特色课程,直观感受课堂观察工具在诊断教学行为、促进学生互动、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实际效用。
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在学术点评中指出:“这种基于真实课堂的观察研讨,让教育研究从书斋走向现场,为教学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。”

课堂观察(主办方供图)
平行论坛围绕“数智时代学校教学管理变革”“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”“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与支持体系构建”三大主题展开。来自全国多所初中的校长分享了在人工智能赋能、五育融合、校本教研等方面的前沿探索,生动呈现初中教育“一题多解”的多元创新实践。
据介绍,本届论坛初步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桂子山范式”,通过“课堂观察—教学改进—教师成长—学校发展”的闭环赋能机制,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。
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武汉市教育学会、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共同主办。论坛组委会表示,桂子山基础教育论坛将建立常态化机制,逐步拓展至幼儿园、小学、高中全学段,构建覆盖基础教育的全周期研究体系。
报道原文链接:首届桂子山基础教育论坛上,专家共探初中教学改革新路径






